mountain at night under a starry sky

十年回忆:2016-起点

这是我对十年生涯的总结,回忆来到2016,我从哪里来,又到哪里去?

我不是计算机的科班出身,也没上过大学。但我家里小时候条件还是不错的,我的亲戚都是电子厂供应商,生意做的很大,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,那时候湖南台天天打广告的 OV音乐手机就是亲戚家生产的,每年会给我送一个工程机样品给我玩。

我是在发达省份长大念书,初高中的计算机老师比较负责,尤其是高中老师,他从VB编程到PS到Flash都会正儿八经的教,他自己平时会混湾湾那个屎黑屎黑的论坛,我觉得很牛逼,很崇拜。所幸我信息技术的课都学的不错,虽然不能说是玩的很牛逼,也算是给我打下来一个基础。

那时候我就抱着满身的朝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就去找了工作。

尴尬的上班

刚到昆明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位熟人介绍的,上来就是一个下马威。当时让我写php,发现一问三不知,对方老板虽说也是那位熟人的业务合作伙伴,但是很现实不愿意卖面子给我,如今看来当初的所谓php太简单了,就是WP一把梭,可以说是编程都算不上,轮椅级别。

第一天没干成,第二天给我调岗,到文案部门,我觉得自己文案其实也还可以,不过主管让我写了两段之后还是不满意,于是就辞退我了,反正也没干活,我也没什么损失就是了。

那位老板是做小贷的,我爸的那位熟人也是做企业融资相关的,在当地算是小有影响力。后来我听说,小贷的老板不想给他的员工交社保,于是被集体告上去,取保候审蹲看守所了,再后来,听说给他老婆看病花了钱,就没有音讯了。

培训的日子

痛定思痛,我当初把自己的积蓄+贷款去参加培训班,在当时的环境下,我确定做程序这一行会有作为,刚到昆明的我,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。对我来说,向上的收益比我的风险要大很多。当然,如今的环境肯定是不行,如果有看到这里的读者,千万不要负债,现在学习的资料网上多的是,都是免费的。

当时最火的是什么北大青鸟、达内,从现在的视角来看,属于一个供小于求的市场周期,各类培训机构应运而生。我去了达内那边,这个逼机构用招工的方式忽悠别人去培训,我过去看,环境简直就是差的离谱,就是那种中学的宿舍,集中培训的模式,我过去的时候下雨,手冷的不行,字写的就难看(虽然本来就难看),那个负责招生的人脾气有点拽,好像我欠他一样,给我的印象很差。

后边我是去了一家叫华新智原的机构。该说不说,做培训这一行情绪价值很重要,那家机构的装修,招生老师侃侃而谈,从魔兽世界聊到了生活上的事,给人的感觉就很舒服;后来我才知道,这个哥们他自己还接那种会展的主持人的活来做。

学费是两万多,他们对外宣传是“招工”,然后忽悠学员交学费,自己还有贷款这种的弄,贷款会把利息反给学员当生活费,其实只收本金,换算下来二十四期免息吧;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是严重缺乏监管,我感觉能做到这一点的机构真的很不错了,起码在吃相上来说是很不错的。

最幸运的还不是钱的事情,是这位领进门的老师,让我至今难忘。

老师我估计是从高校挖过来的,编码风格、作风相当老派,好巧不巧,当初一起去的算上我只有三个人,培训周期三个月。从0基础Java开始培训,前端为辅助,当初Vue、React之类还不是很火,正儿八经的前端岗位没有严格的分离出来。

过程很辛苦,但是老师相当负责,反正是三个人小班制嘛,事无巨细,从小的点到大的点,都讲的很清楚,我当初其实还是小做题家心态,虽然我学历不行,但我总感觉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总有一些做题家心态的,当初我也做过这样的傻事,就是像b站上放的那种,背Spring拼写、背八股的那样去抄代码笔记。

今天看来这种方式太笨了,但悲哀的是国内就喜欢这种方式(包括说是面试背八股,当然现在问我八股我一问三不知),同时对我们这种什么都不知道的,确实是有一点作用,就是初期0基础的情况下,相当于多写了几次代码(抄代码在笔记本上),对于中级->高级工程师来说,这种办法肯定是找死。

我印象中深刻的有几件事:和我一块的哥们他姓代,当初为了省钱,一天只吃一顿饭,就是早餐买了个饵块,中午也接着吃;当初他带我吃了云南的小锅米线,我对当地的面食,就非常的感兴趣,我直到现在还是觉得云南最好吃的就是小锅米线。是一种鲜香的口感、酱汁浓稠,是用铜锅烧的,所以吃进嘴里感觉很热乎;加了韭菜、臭豆腐(当地的臭豆腐,和长沙的不一样)、番茄等,风味很独特。直到现在都没办法忘记这种口感。

另一件事,是带我们学习的刘老师,他某一天教我们教嗨起来,进入了状态,表演了一个用DOS来输出路径,用Java来手写,不依赖任何框架和工具;带着我们从每个字符串的输入输出、IO的作用,边讲边写,最后输出路径的那一刻我都惊呆了,感觉这就是我心中技术大拿的样子。这也算是我对技术一直保持好奇心的一个事情,虽然我又菜又爱玩。

三个月过去的很快,期间我有几次学到低血糖,近了医院。当初的培训班都口口声声说包就业,他们站在对市场的判断立场上信誓旦旦。但是现实实际上是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。

第一次技术面试

机构给我们推到了一家企业,我们三个都去面试了。那个地方在盘龙区,当时恰好是夏天,在昆明,夏天也不会太热,紫外线很强,躲到阴凉处就会有风吹过,整体很干爽。那是一家做测绘的公司,在一家民宅里边。民宅的环境不错,干净优雅。

当时我比较紧张,确实会问到一些基础。有一道题,就是java的数组中间的某一个元素删除之后会怎么样,是一段伪代码,让面试者来说输出什么。

这是一段很简单的题目,据总监说,只有我一个人答出来。答案是抛出异常,删除之后数组会塌缩,原有的下标找不到值。

总监是个标准的强者体型,没头发,是个胖子。和我聊了很多,他们可能是昆明最早做IT的,属于老一辈IT工程师了,他说昆明能做的业务计划都做完了,跟我说大数据昆明也做不了,因为市场就那么大,不像北上广深那样有很大的产业支撑,他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公司如何走,只能说是提供技术服务。

他们让我感觉到了这就是技术的理想主义者之痛。直到今日,这样的痛仍然伴随着我。

hr小姐姐也对我比较满意。我回去的时候很高兴,我要的工资也不高,就4000块,现在的我能理解当下年轻人的那种不自信,哪怕是4000,3000也好,都能让人高兴一阵,是一种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可的感受,弥足珍贵的感情。

他们没有录用我。

等待了几天之后,我拜托培训机构的老师帮忙去询问,给我的回复是,总监和hr都对我印象很好,但是老板不想要,老板说想要的是一个有经验的开发。我现在就能理解当初为什么到处都是造假经验的人,刚培训出来就写三年甚至五年。

没办法,从头再来,后续我又去面了几家,但都没面上,这时候机构的嘴脸就上来了,根本不可能包就业的,本身他们自己合作的企业也少,一来二去,我和负责这块的老师产生了矛盾。负责教课的老师也来劝我,说是让我们低一下头,毕竟还是要靠她,此时我差不多吃了这个教训了,我的脾气肯定也不会低这个头。索性自己去找算了。

云南的IT产业很差,或者说整个云南的产业都很差。我感觉面试效果都很差,我从他们那里得不到什么有效信息,他们也没有录用我,这些企业也没有给我第一家公司的那种“极客”的精神。我感觉都是一些没有什么生命力的人。

时间陆陆续续过去,当初的三人,代同学转回老本行,去做机械了。另外一位同学,在某一次的集中面试,要了他。只剩下我一个人了。

钱花的差不多了,我投递的简历基本都没啥人回,当时和父母,还有我的小妹在一块,没事就去南屏街走走。再去K记买冰淇凌的时候,我妈劝我要不先去K记打打零工过渡一下。

我说再坚持一个星期吧,不行就去K记临时过渡一下先。就在这时候,接到了一个面试,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IT工作。

面试流程很短,上来就要了,不过要我去做PHP,也是在一个环境很好的民宅里办公,办公室满是各种硬件设备和电路板子,老板没啥架子,随便聊了几句就要我了,但是工资给的不高,还给我压了一点,只有3000,当初我也管不了太多了,我管他这的那的.jpg,先去了再说。

于是,在这个冬天即将到来之际,我抓住了第一根稻草,迎来了2017年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