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学生在七八月份毕业找正式工作,这里聊一些求职上常见或者不常见的套路,同时谈一下自己对职业情况的见解,欢迎评论区补充。
“分期“的套路
如果企业要求入职之后,办理某某手续,并返还多少多少给公司;以及,培训期间办理某某手续并返还生活费的,基本都是小额贷款的套路。
关键词“返还”“按月”等。
首先现在的行情,培训基本上是不可能“包就业”;其次现在想学什么技能、b站大学有的是,社工类技能当地的人社局都会组织开展夜校培训;在给机构花钱之前,需要根据取舍原则,想好他能带给你什么,你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。
“国外的机会”和猎头
这个很有迷惑性,通常是猎X平台上会出现。首先我先从猎头的工作情况开始说起。
猎头的收入提成是根据你的年收入的百分比,在你转正的时候由聘用公司支付给猎头。
外包和劳务派遣则是根据甲方公司给的总的合同金额,聘用你的时候支付你的薪资+五险一金,剩下的数额归派遣公司。
看出来差别没有?从利益上来说,猎头会尽可能的希望你收入高,荣辱与共;而派遣则相反。
近几年的猎头也是啥都接,包括说是介绍人去打螺丝、卖保险等什么都干。
其中一个坑点是介绍到国外,这个我可以明说,即便不是嘎腰子也是跟BC行业有关,通常是让你自己飞到某地,再报销你的机票等等;他的迷惑性在于你问他甲方什么行业他绝对不会说,只会说是娱乐行业,不少小白没经验的认不出来,并且他们也是有面试的,技术岗面试还有板有眼,比国内不少厂子都专业。
谨慎,注意安全。
注册资金传递的信息
首先,个体户性质的可以不用看。
现在工商注册实行认缴制,认缴资本在五年内缴齐就行,开始注册时可以不给钱。那么我们算一下,在杭州,如果一家公司认缴资本低于一百万,平均算一年只有二十万,如果一个公司在杭州一年二十万都赚不到,那该公司的老板还不如自己去做高级打工仔。
同时认缴金额影响互联网行业的业务,低于一百万有些应用的备案审核批不下来。这个注册资金根据自身所在行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来看,也有一些初创公司想以少量资金作为启动,或者一些餐饮服务行业等。
我的经验是低于一百万不一定是差的,但是就几万块、十几二十万的,就没必要陪他们创业梦了,让老板自己铁人三项去吧。高于一百万,通常可以认为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企业。
我对职业的大体分类
我对职业进行一个大概的分类,并讲一下我的看法,帮助一些可能迷茫的同学。
- 经销类
- 运营类
- 技术类
大体上分这三种,也有一些岗位具有复合的性质。
经销类
说人话就是销售。销售的本质是需求的匹配,这个类型的职业上限很高,能胜天半子,下限低到饿死没饭吃。
现代社会的实质就是交换,好的销售是有精准研究自己产品定义和客群的,这和公司的运营策略以及高级营销的管理有关。说人话就是,如果我有车子并且即将到期,你卖我车险你大概率能成交,需求匹配越精准、效率越高,收获的就越多。
它和技术类不同,它属于前端落地的层面,所有人都要吃饭的吧,总要买鸡蛋米饭的吧,这一类的需求,在销售岗位是优先获得第一手的信息,很多时候还能跑的比市场快,如果我是一个技术,从一个技术产品到落地需要多久?经销类的岗位俗称的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缺点在于,辛苦,灵活性高,同时国内的不少公司销售团队就只是很野蛮的,比如说唐僧来了成都都要打三百个电话这样,也不在乎客群是否匹配,不知道从哪里拉到的电话名单,挨个抓瞎,抓到了就算运气好,这样的垃圾岗位就是浪费人生,没意义,因为成交完全就看运气靠天吃饭。
好一点的经销岗位,比如特斯拉的销售。据我所知特斯拉对销售有学历的要求,他们知道自己的客群在哪里,相当精准,他们的风格往往就是告诉你自己的产品的特点,不足之处一般也不会尬吹,该说的会说,不该说的不说,得益于他们整体的经销策略的关系,因此他们的收入来源不会那么的抓瞎,反而是比较科学的。
上限高在哪里?你匹配上的客户,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你的客户,你可以形成自己的客户群,可以挖掘用户真实的需求。
优点在于上限上不封顶,下限很低,对小白的好处高情商来说是快速锚定自己在社会的位置,低情商来说挨了一顿打眼神都清澈了。
运营类
这个类别涵盖的职业比较多,也比较宽泛。像是财务、医生等都有一点运营的性质。包括说是做自媒体的,网店的,都属于运营类。
这一类的特点是,这个职业的前提是公司已经有业务,需要维护这一个业务,往往它会是核心业务。我不是说这个岗位一定是核心骨干,但他具备成为核心骨干的潜力,在位置锚定上,属于经销端和技术端的桥接。
它对于个人提升的点同样在于掌握该行业的运行逻辑。由于运营岗往往不是纯运营岗,例如IT,有些公司是没运维的,会让后端程序员兼任运维的职能,这样就是常说的后端程序员懂业务。因此对于公司所处行业本身的运行逻辑,是能够直观感受到的,例如公司是做c端还是做b端,都能通过这方面的岗位了解到。
向外发展的可能性,也就是常说的职业护城河,运营好一门生意不容易,特殊的运营岗比如说医生,早期医生是以技术的职能居多,越到后期越具有运营的性质,病人首先就是你的客户群,可能有些病人一辈子只会见一面,但是他们的口碑传递以及医院平台的增长,会为你带来偏后期的成长。
此外运营的思路和通常的技术岗大有不同,更关注于结果本身的实现。我认识一位朋友做SEO运营,他的工作都是通过自然流量找到他的,可以说实现了坐班的自由,而不依赖各类招聘平台。
缺点同样的是连续性,吃的是这个行业整体的势能,保安、物业也算是运营(楼已经交了,维护好业主和产品,也就是房子)但由于房地产整体行业的下行,职业的成长势能肉眼可见的肉眼可见。
此外,以2025年的时间节点来说,大多数小公司倾向于技术外包,运营自己控制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用工市场对岗位的看法。
技术类
所有生产类的都可以算作技术类。是不是看到技术类就觉得职业稳定性会更高?实际上,这个年代没有职业稳定性,只有阶段的连续性。
摇奶茶也算技术类,只是技术含量相对低一点,雪王会做奶茶,到隔壁的茶百道同样也会;打螺丝也是一样,某些技术岗位具有共通性,挪窝可以无缝切换。
过去社会上常说“学好技术饿不死”“学好数理化”等等,偏“理工优先”的一些思维;这是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,过去是缺少技术和生产能力,那么现在呢?我有个暴论,现在的市场上不缺少任何技术,即便是有跨时代的技术也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。
技术工种的特点是流程的确定性,流程越规范,集成度越高。码农写bug带到了线上最多也就被开除扣绩效,电工、钳工等操作失误直接就是送命,因此所有追求技术生产的,只要他这个企业想认真发展,都会追求高集成度。
坏处在于集成度越高,前端落地(以自身个人,将需求转化落地)的可能性越小;因为每个人都负责自己的模块了,对其他的模块甚至整体的流程,以及对行业外部的认知,处于天然的吃亏。
对于企业来说,生产的是成本,企业天然追求高利润,也就是优化这个行为本身,既然追求优化,技术岗效率、相对高的底薪,都是要优化的对象,无关乎 杭州的jack马先生的说法,而是公司这个实体性质所决定的。
现在的技术岗更像是裹小脚的女人,既嫌弃,又需要女人去生育(生产)。以码农为例,得益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 + 高校扩招 + 机构,供给已经大于市面上的需求,同时部分G端的预算减少,码农整体的价格压的很低。
从成本性价比来看,搞出了35第二次的毕业季这样的事情。听说宇宙厂已经在优化部分的技术,转而让测试利用AI手段接替工作任务。
电工、机械工等,也存在各自卷的问题,必然的稳定性,在技术层面不存在,相对预期内的连续性,比如一年,三个月六个月,是可以提供的。至于两年三年,谁知道以后呢。
其他
过去国家税收主要是以生产税为主,生产产品的一方,能提供更多的税收;那么办厂办公司多的省份,江苏浙江广东等,相对更富裕,他们为了提升竞争力,会更多的招技术类的工种,社会、高校也在传达技术至上的思想。
技术工多、便不稀缺;优质的经销和运营,反而成为了稀缺。对于社会来说可能没有生产过剩,对于个人,性质转变的时刻已经到来。
躺平和其他
躺平也是门艺术,现在躺平的生活成本前所未有的低,做老鼠人也不是不行,凑合过已经是社会的主流。
其他的就是注意防范各类职场骗局:异地面试没有明确给出合理地址的不去,防止被抓到缅甸去;先收钱的不是机构就是骗子;五险要交,公积金企业没有违约成本(对企业来说可交可不交),我的建议是尽量要交,正规银行贷款只看公积金,月入4万不交公积金在银行看来不如月入4千交公积金的;单休的技术岗,我的取舍是不去,本身技术落地就难,还减少休息日,机会成本付出的比你想象的大很多;小公司选择上拿不定主意的,可以从老板和顶头上司带给你的交流感受以及情绪价值来参考,一个和谐的上班氛围也挺重要的,小公司要是做的不快乐,那我不是白小了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