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回忆:2017-梦核末尾

这是黄金一般闪耀的宝贵回忆,伴随于旧中式梦核的尾巴消失了

旧中式梦核

这几年(2025前后)很流行中式梦核,是一种怀念千禧年前后,90-00年出生的人的童年的场景;往往都是一些怀旧的玩具、食品,例如:糖水味的棒冰、玻璃弹球、像是烟盒形状的柠檬丹食品;再比如文娱生活:小霸王游戏机、知音漫客的杂志、4399的小游戏、DNF、QQ宠物;配合的背景音乐往往是曾经的港台流行天王,周杰伦、林俊杰、光良、SHE、飞儿、五月天等歌手的经典曲目。

现在想来,2017年可能是梦核里程的最后一站。

我很喜欢看杂志看书,小的时候接触计算机最早是通过看掌机王的,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,漫画看的是知音漫客、龙漫少年星期天、精灵宝可梦的特别篇。在17年的昆明,街边还留有报刊亭,我能翻到知音漫客这样的刊物,当时不以为意,直到他们消失在某个我不经意的早上了

顺带一提,2025年的现在,我去了曾经浸淫漫画书的老家书店,它还在,只是它不再卖漫画了,文具、教辅书,这些利润率高的书摆满了店里。到这里我可以确定,所谓梦核在回忆的历史上,已经彻底成为了“旧中式”。

工作的心得

热忱

关于工作上的事情,其实这一年过的总体比较平顺,上一篇说到,16年压哨进了这家公司,算是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。第一天我就加班到十点,同大多数在做题工厂出来的产品一样(虽然我做题上是失败的产品哈哈),我总想着做的更好,于是在热忱的驱动下做到了地铁末班车,那是我第一次做到这么晚。

公司在民宅里,做的是硬件相关内容,水利水坝上关于温度计模块的业务。令人惊奇的是,虽然看起来很一般,但却是和清华合作的,一开始我以为是骗子,但却是是真的,会有念博士的同学来工作,老板和清华的教授是同学,他们合作拿的科研的项目,在昆明仅是办了一个落脚点,没有办分公司。

起初我对清北的滤镜很深,觉得都是人上人,实际接触下来,发现大多都是普通人;17年,去库存和p2p盛行,即便是清北的也是欠了不少的花呗、也会因为旅游攻略做不好被女朋友骂、爹妈父母也都是来自农村例如山西湖北等,最好也就是来自于成都的小康家庭。

在技术上,说实话,我实际没学到什么东西

老板用的不是laravel等框架,使用的是用PHP手打,所有的接口都是通过if语句来处理逻辑,并echo到前端,足足写了两百个if else语句,老板自己也是半路出家,我大概花了半个月不到时间就接手了,没什么难度。

公司的同事很好,我们当初傻乐呵,有张姐、黄师傅;张姐毕业于计算机院校,但是由于自己实在太水,对计算机一窍不通,更不用说写代码,老板招她起初是想让她写代码,后续便安排她做杂活;黄师傅是硬件的大佬,每天都在调板子。此外还有调板子的老徐,负责对接客户的老林,老林就相当于产品经理吧,以及跑现场的司机老敖。

大概过度了几个月时间,由于我是满腔的热血,感觉过的也不是非常的慢,我很满意,后续也不怎么加班了,于是老板把我派到了现场办公。

第一次出差

现场是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水电站,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鹤滩那里,后来投资市场上的翘楚长江电力主营业务就在那。

过去之后是老徐和老林接待的我,我们就住建设部的宿舍,后边wu jing撤离营地之后又用他们的办公室办公。说实话过去之后工作的强度没有那么高,实际上可以说根本没工作强度,由于天高皇帝远,老林每天睡觉都是到十点多的,老林是合作的教授的侄子,他自己不懂计算机技术,他就和领导们对接,而我负责转化需求。

其实说白了当初的软件架构上就有问题,可以说就是垃圾,我也只能照着垃圾来改,后续我们又接了一些业务,比如安全隐患排查和物资调度等,可以说我们是最早探索这一块领域的人。当然了,技术部门只有一个人。

老板也不同意采用新的架构来做,目标要求就是快。说实话,技术上我没学到什么东西,但是学到了一些关于社会底层的经验,用现在的话来说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?

包括投标啊、开会啊、各大高校怎么表现自己拿项目啊,各种各样的事情,都会叫我去撑场子。现在想来还挺有意思的。

老林是个很好的人,刚去的时候囊中羞涩,都是他请我们吃香喝辣的,山里的物资供应其实不困难,毕竟是中字头项目,网络、网络都是专门建设的;时间过着过着我也成了老林的作息,每天早上十点多才醒来,相当于整个早上就不办公,下午再工作一会,晚上再打游戏,那时候特别流行的是pubg,我的电脑很垃圾,pubg的优化也很垃圾,每天都是风扇打的呜呜响。

pubg整体优化很差,我都顶着差的质量的贴图玩游戏,印象很深刻,第一次打到了第一名是所谓的天命圈,全程我只开了一枪,就是在我趴到厕所外边看到只剩下两个人,当时我断定剩余的敌人就在厕所内,我起身进去喷了两下霰弹枪,拿到了第一名。

碍于生活所迫

我对这样的生活其实没什么不满意的,但有个最大的问题,那就是钱。

钱给的太少了,还没有出差补贴,只有三千块工资,有一些费用给我使用,就是走公账用的,包括一些生活物资,同事们公共用的,老板可能觉得老林比较滑头,把这笔钱给了比较静的我,我确实也是公款公用,没有多余的支出和回扣。

年底,发奖金的时候,给我的奖金不多,也只有五千块,我不满意,当时我想的是只有我一个软开,理应拿的更多,张姐拿的稍微多一些,我当时是政治不正确的思想,就是张姐做的活没什么技术含量,拿的却更多,我心里不舒服。

冰冷的底层逻辑

那时候这个事实就阐明了一个定理,业务大于技术,只是我那时候没有意识到

当时的行情不走就是王八蛋,我申请了从现场回昆明,这时候老板让我招了几个实习生带,两位都是云南大学的,一男一女;男生没干多久就走了,也是不愿意在行情如日中天的时候牺牲自己的前途。女生则是一直跟着我做,我也尽心尽力的带她。

后边我出去面试,效果都不是很好,由于架构做的太离谱,面后端的话都没过,外边的公司难以置信,还有这样的架构;索性我就去面前端,面前端的效果相对好一些,我花了一个星期用当时下流行的Vue做了几个Demo,就拿到了offer,没有八股,没有原理,仅是展示动手能力就获得了offer。

拿到offer的时候实际已经是18年了,17年的那个年底,我过的不好也不坏。一方面认清了一些关于草台班子的事情,另一方面,也收获了女朋友,当然,她不是那个实习生,是16年在学习时的同学,在我在现场的时候加我,想我回到昆明的时候和她见一面。

金子般闪耀的回忆

但17年带给我关于生活的体验时,我是不会忘记的,倒不是说没日没夜的pubg,是关于这一段职场生涯给我的内心带来了一个锚定,让我认为和谐的职场生涯就应该是这样:和蔼的黄师傅、温和的张姐、同样喜欢二次元的老徐、九头鸟的老林(老林一家是湖北人)、做饭很好吃的老朱、软萌的实习生小潘、清华水利的大佬宁哥、秋名山车神老敖……

我们以昆明为据点,昆明的办事处好像冒险家的酒馆一样,同事们来来回回,轮流去现场,回来的同事好像S级任务完成的勇者们,张姐则是那个酒馆的老板娘。在这个酒馆里我们发发牢骚,日常吐槽老板sb、待遇差;勇者们聚集的齐全的时候,老朱会烧几个大菜来让我们一块吃饭。这段经历给初入IT生涯的我很大的鼓励,比起现在入职即牛马,红薯、b站满是吐槽不当人的职场环境,这段日子在我的回忆里好像黄金一样闪耀

只是后来,我再也难找到类似的感觉,这段回忆和旧核的梦一样去到了历史的幼发拉底之中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